Author: --
Size: --
Signed and dated: --
Estimate:
Final Price: unsold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英国伯明翰造币厂为江南铸造银元制钱总局代刻铸模时所铸的试模样币。直径28mm , 厚1.5mm ,重 7.47克。传世仅见一枚,极珍。极美品
光绪通宝“宝宁”机铸制钱样币
中国古代铜铸币,自秦统一为方孔圆钱后,此钱式一直沿用到清代,共历时二千二百余年。清光绪末年,机铸铜元的兴起,方孔钱式渐予替废,而其蜕变过程是由机铸制钱来承转,且经历曲折复杂历史过程。
清承明制,铜钱以重一钱左右的“小平”钱为基本货币单位,称之为“文”,并将本朝所铸的一文钱称作“制钱”。清初顺治、康熙及以后诸朝规定,制钱一千文折白银一两。然而,清代的制钱制度,到了咸丰初年遭到致命毁坏。
咸丰初年,太平天国起义,阻断了铸钱原料“滇铜”来源,而军费用铜需求的剧增,更加大了供求矛盾,致使铜价大涨,币制规定的钱、银兑价无法维持,从而产生了咸丰大钱制度。所谓大钱制度,是指发行面值与本值严重脱离的铸币,而一钱重的小平钱,因成本亏损而停铸。严重虚值的大钱,直接导致伪造的盗铸,以及劣质的滥铸。货币发行与流通深陷混乱。
清光绪初年,政局趋稳。清政府便着手于整顿破败币制,并以恢复顺、康时期的制钱制度为政策依据。针对长期停铸制钱而造成的“钱荒“,其具体措施是,迅速恢复重一钱的小平钱的铸造,重新确定制钱一千折银一两的钱、银比价。为在短时内大量铸造一文制钱,光绪十二年(1886)七月,醇亲王奕譞奏议,在迅速恢复各地钱局旧法铸钱外,指令拥有北洋机器局的直隶和拥有江南制造局的江苏两省,添购造币机械,在机器局内生产机铸制钱,以求加快铸钱速度。然而,由于铜价升势无减,按规定铸造发行,难免亏损,所以各地督抚推诿拖延,懈怠从事。对此,光绪十三年(1887)初,慈禧太后颁发严旨,谕令在一年内完成筹办开铸,不得延迟。严令下,京城的户部宝泉局、工部宝源局,以及地方的各钱局先后设炉开铸,而有机器局的各省,诸如福建、直隶、江苏、广东等省,也先后采购外国造币器械,开铸机铸制钱。
据史料记载,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刘坤一的主持下于南京筹建江南铸造银元制钱总局。次年厂竣,沿用清初“宝宁”局名,铸造机铸制钱。另从英国伯明翰造币厂保存的“宝宁”机铸制钱的样币及钢模档案证实,当时的宝宁局是采购英国伯明翰造币厂的机器,并委托其代制铸模。
由于这次币制整顿,其基础是建立在恢复顺、康时期的旧制,这与现实不相适应,其中尤其是铜料与白银的比价变化很大。按制度规定,重一钱的制钱一千枚兑银一两。然据直隶总督李鸿章的奏折记述:铸钱成本,制钱一千枚,工料相加,须耗银一两三钱。如采用机器铸造,“值银不足万”的制钱,“工本则需十万七千余两”,亏损巨大。除此之外,法定标准的制钱,材料价值已超出其面值与白银的比价,以致民间出现大量熔毁牟利的情况。一些洋商,甚至大量套购新铸足重制钱,整船运出。经熔炼后,以金属原料返销中国,从中渔利。
面对铸钱亏损及新铸制钱被大量熔毁的现实,各地官员屡次以降低制钱重量与成色予以应对,但状况并未逆转。因此,为时十余年的币制整顿,最终以各地纷纷停铸而告失败。代之而起的,是承袭咸丰大钱制度的铜元铸造和流通。
光绪通宝“宝宁”机铸制钱样币,为英国伯明翰造币厂代刻铸模时的试样,存世见有试铸样币和试模样币两种。其中,试铸样币,黄铜方穿,制作精美,字口深峻,与普通“宝宁”机制钱流通品显有不同,为铸模刻制完工后的试铸样币或呈样币,存世极罕;试模样币,红铜满穿,片形厚大,系钢模雕制过程中看样试打。迄今仅见一枚,由钱币大师马定祥先生珍藏。
作者:施新彪